Home 攻略指南 礙的康熙字典解释

礙的康熙字典解释

康熙字典原文正文( 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下 部首:石部 )

音《唐韻》:五漑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牛代切,𡘋音硋 —— 或作硋。通作閡。南史引浮屠書作㝵。《說文》:止也。又,距也,妨也,阻也,𨹎也。揚子《法言》:聖人之治天下,礙諸以禮樂。

音又,《集韻》:魚其切,音疑 —— 礙𥗫,靑石。

音又,叶魚記切,音詣。蘇轍〈嶽下〉詩:山林無不容,疲苶坐自礙;自知俗緣深,畢老收闤闠。闠,求位切。

索引武英殿刻本: 第2005頁,第17字

同文書局本: 第837頁,第46字

標點整理本: 第797頁,第31字

注解〔礙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石部。

〔礙〕字拼音是à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石、疑。

〔礙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石,疑聲。本义是妨礙,阻擋。

〔礙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ài] ⑴ 妨害,限阻

礙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。礙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